今日上午9点,党的十九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。
来自教育系统的党代表都有谁,有何事迹?小编为你整理了部分党代表资料,一起来看看吧。
教育党代表何雅玲
中国科学院院士,西安交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教育心声
上课就是天大的事
何雅玲自1988年留校任教,29年来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第一线。2006年荣获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, 2015年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,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沉甸甸的荣誉和更加繁重的科研工作,并没有影响她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。
2017年2月,何雅玲在医院做了左脚骨科手术。医生反复要求她一定不要过早站立、要尽可能平躺将脚部抬高,减轻血液淤积到脚部。2月27日新学期开学,她脚上缠着绷带、忍着剧痛站在了讲台上。这一刻她开始忘了伤痛,一天四节课站立下来,脚都红肿到腿部。由于手术后身体抵抗力减弱,引起她感冒发烧,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她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,坚持不耽误学生每一堂课程。
教育党代表李希贵
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,兼任国家督学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十年“校长有约”
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
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都知道,每周一中午,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“校长有约”预约系统与李希贵校长共进午餐。这个风雨无阻的“约会”,从2007年至今,李希贵校长已坚持了整整10年,哪怕有重要事宜外出,他都会准点赶回学校,因为在他心目中,与学生的“约定”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“校长有约”畅通了改进学校工作的信息反馈渠道。与校长共进午餐的目的之一,就是倾听学生的需求,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有责任让学校更美好。10年来,从“共进午餐”中诞生了飞碟、商学、经济学等课程,诞生了击剑馆、壁球馆等新场馆,还诞生了每年“十事实办”的承诺,累计近千条建议被采纳,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。
10年“校长有约”,李希贵校长与近3000名学生共进午餐,为学生提供了6000多本图书的精神食粮,解决了上万条“成长的烦恼”。
教育党代表肖国安
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、厅长,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
教育心声
破解“城镇学校挤,农村学校弱”难题
面对“城镇学校挤,农村学校弱”这一教育难题,2013年,肖国安提出,要从根本上破解,一定要用法治手段完善学校规划建设。于是,制定《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》,被提上了湖南省教育厅的议事日程。
因为《条例》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,且无现成的上位法可循,形成共识比较难,个别部门甚至明确反对就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单独进行立法。
这下该怎么办?
肖国安亲自带队到省内外开展实地调研和专家讨论20余次,召开了12次座谈会征求意见,集思广益、群策群力。最后,召集相关人员逐字逐句对《条例》文本进行修改完善,前后易稿十四次。
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,《条例》于2016年3月30日经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。《条例》规定了学校规划建设的选址条件、用地保护、供地方式、配建机制和质量标准等。这也是全国该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。
教育党代表何桂琴
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回民中学副校长
求学路上“一个也不能少”
何桂琴秉持在求学路上“一个也不能少”的理念,无数次走进因贫困失学孩子的家中,帮助他们完成求学梦。她四处募集资金,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,发起成立了“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”,仅2006年促成34家单位和一批爱心人士与学校542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,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上学困难,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。
“教师应成为改变学生命运的那个支点,三尺讲台就是他放飞梦想的地方。”她这样诠释教师职业。正因如此,她以生命之重,甚至超出生命之重的至诚之心把自己全部融化到教育教学工作中。
教育党代表曹献坤
海南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,海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、厅长
教育心声
30余次调研只为做好教育精准扶贫
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曹献坤深入琼中、临高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展开调研30多次,并会同财政、扶贫等部门,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,研究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特惠性资助政策,常常是迎晨曦出发,披夜露返程,一走一腿泥,一忙一整天。当地群众心疼她,总想留她吃个饭,可每次调研都安排了好几个点,她哪里舍得浪费宝贵的时间?不是在颠簸的车里扒几口盒饭,就是夜深到家才给自己下碗饺子。每每那时,胃里虽空空如也,心里却装满了民之所需。
在她的全力推动下,作为财政小省的海南紧急筹措了3亿多元教育资助资金,出台了《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(2016-2018年)》《海南省教育脱贫攻坚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等10多项重要文件,确立了“全上学、全资助、上好学、促成长”的教育精准扶贫“十二字目标”,有力保障了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。
教育党代表徐川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
教育心声
一篇“为何入党” 让“南航徐川”成网红
2016年4月,徐川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《答学生问: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》一文,先后被人民日报、共青团中央、共产党员等300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转载,单日阅读量突破200万,随后得到新华社、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、《焦点访谈》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集中报道。徐川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方法也被命名为“徐川思政工作法”在高校推广。
作为高校中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的最早探索人之一,徐川从2008年开通新浪博客到2009年开通人人网公共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主页,从2010年的新浪微博到2015年开通“南航徐川”微信公共号,每个平台的关注人数都成千上万。
很多校内外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困惑、烦恼在徐川的个人网络平台上留言倾诉,而徐川对于这些留言的回复率基本能做到百分之百。“南航徐川”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,回答学生和家长提问几十万条,而且尽量让每一个问题在48小时内得到回应,服务全国二十余万师生,“川哥问答”新浪专栏浏览量达到一千多万。
教育党代表龙以明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
教育心声
学数学也可以很“过瘾”
1988年龙以明在瑞士博士后出站,回母校南开大学任教。当时基础学科并非热门,但他坚持在数学领域奋勇前行,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系统性指标迭代理论研究,这一理论后来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,也极大地推动了天体力学的研究。
为了培养年轻一代,龙以明对青年学生严格要求,同时教他们识别哪些问题可以作为长期研究、重点研究的方向。他还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、好奇心和问题意识。2011年,龙以明获得南开大学“良师益友”奖。学生这样评价他:“龙老师带学生很负责,为人和蔼可亲,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,是一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。”
“数学界没有‘国内’领先的说法,只有做出国际领先的成果才有意义!”在龙以明眼中,一个好的数学研究成果应该做到“顶天立地”——“顶天”即指在纯粹数学研究领域探寻客观世界的规律,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;“立地”指在应用数学研究领域,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,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。
教育党代表杨宝峰
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,中国工程院院士
教育心声
争分夺秒 只为早日学成归国
为学习到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,杨宝峰先后到日本和加拿大求学。在日本两年半博士后期间,杨宝峰争分夺秒地工作,一个多月即熟练掌握膜片钳(测细胞膜上离子电流)的高尖技术,一年内完成了4篇高水平论文。每天天不亮进到位于地下室的实验室,晚上很晚了才出实验室,回寝室只能跳窗户。经常见不到阳光,这可能是他爱在室外散步的原因。一次,实验室管理员拿着出勤卡,向他的导师抱怨:“你的学生杨,一天也没正常休息过。”
1995年,杨宝峰在加拿大深造一年,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科研上,以至于导师给他起了个绰号:continue(永不止息)。其间,他提出了“心房扑动发生机制”的新学说,相关论文发表在《美国生理杂志》上。
学成后,他饮水思源,心系祖国,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,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国内,回到母校,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上。他和团队发现了抗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离子通道的特点和规律,并提出了离子通道靶点学说。
育党代表陈坚
贵州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
教育心声
“补脑、动手、弯腰” 三大实招科学扶贫
“同志们,我们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是习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。贵州大学要主动积极服务和投身贵州大扶贫战略行动。”陈坚同志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、记在心上、扛在肩上。
2015年8月到贵州大学任职后,担任过地方党委和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的他结合工作经历,提出了“补脑扶智、动手扶业、弯腰扶贫”的具体做法,号召全校师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。
他注重“助学扶志、资助育人”工作,要求学校资助工作全覆盖,确保占学校学生总数45%的贫困学生安心学习。他给学生上党课、上形势政策课,参加毕业生支部活动,引导青年学生立德成才、回馈社会、扎根基层、记住乡愁,让学生真正成为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干得好”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教育党代表冯翠玲
天津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
教育心声
“国际化”学院如何促党建
冯翠玲自1986年毕业留校工作,至今坚守在育人一线31年了。2003年5月,天津大学党委选派冯翠玲任药学院党总支书记。
对于外籍院长和教师们,她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,帮助他们排忧解难,使他们静心教书,潜心育人。有一次,外籍教授包建民利用有限的科研经费在国外购买了二手实验仪器。但由于不熟悉海关通关手续,仪器被海关扣留一月有余。顶着盛夏酷暑,冯翠玲与包建民数次跑海关协调此事,终于将仪器妥善运回。
冯翠玲对事业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,对病痛则有着超人的豁达和乐观。2001年12月,冯翠玲第一次查出有恶性肿瘤,走出医院,她直接来到办公室,将有关工作向其他同事作了交代。她每次化疗都是选择在周五,为的是在周六和周日休息两天后,周一能够继续工作。外籍院长感叹:“从冯翠玲身上,我看见了共产党人的风格,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不懈地奋斗。”
2014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,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。
教育党代表杨德森
中国工程院院士,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教育心声
好的老师要有战略家的眼光
杨德森始终认为,好的老师,要有不输战略家的眼光和视野,要有站在时代前沿的敏锐头脑和超前思维。只有这样,工程经验、科研经历才能使他从更高处着眼,从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去看某个领域的发展方向。同时,基于对行业发展和需求的透彻了解,使他对学生研究课题的制定成竹在胸,进而对学生成长之路的规划更有指导力。
2011年,杨德森指导博士生撰写的博士论文《基于矢量阵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》,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。杨德森为学生选定的博士课题研究方向是舰艇的减振降噪,这一课题直接面向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,也是这一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。正是因为突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,论文才得以入选。
好的老师,不亚于一名战略家。作为国内最先从事矢量水听器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,杨德森始终站在水声科研领域的发展前沿,具有开阔的眼光和战略视野,他的学生也因此成为他战略视野最直接的受益者。
教育党代表陈旭
清华大学党委书记
教育心声
我是一名老师
“我是一名老师”,这是陈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。
关心学生学习生活。每月设立“开放交流时间”、联系国防生班和新闻学院新硕153党支部、参加学生主题团日、开设“新生导引课”……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,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心声。
关心学生思想教育。陈旭积极推动恢复学生党员骨干读书班,与相关负责同志一起研究确定读书班培养方案,并参加每一期学员的讨论互动交流。三年来选拔300余人次参加了七期学生党员骨干读书班,并通过学生骨干辐射全校学生,点亮一盏灯、照亮一大片。
关心学生就业成长。每次出差只要能挤出时间,哪怕是日夜兼程,必安排“固定环节”,即看望在当地基层工作的年轻校友。2017年9月21-22日,利用参加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年度工作会议的机会,陈旭专程赶赴喀什,看望在那里工作的5位年轻校友,与他们彻夜长谈,鼓励他们不忘初心、坚定选择、扎根基层,努力为新疆稳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。
教育党代表褚子育
浙江音乐学院党委书记、副院长,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(正厅长级),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
教育心声
从无到有
一所音乐学院的“创业路”
2013年8月,受组织委派,褚子育负责浙江音乐学院筹建工作。历时3年多时间,浙江音乐学院从无到有,并于2016年3月1日正式获批成立。浙江音乐学院的成立,弥补了浙江省高校设置布局空白,成为推动文化浙江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创业伊始,褚子育和他的团队坚持以改革创新理念为引领,探索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筹建和发展路子。他们创新筹建路径,整合本科资源,在不扩大全省本科音乐教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,以筹建为契机,推动全省高校音乐艺术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,走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院校设置新路子。同时,创新基本建设新机制,以代建制、“总承包”模式,实现了占地602亩、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项目建设一气呵成,并获“鲁班奖”。
在学生培养上,创新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路径,2016年正式建校后,通过杭州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,划转硕士点,使学院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。改革招生办法,以“三位一体”模式,有效解决了戏剧、舞蹈等专业生源不足问题。全面实施学生学业考试“教考分离”,促进教风学风根本好转。以“学科德育”和“课程思政”为牵引,逐步构建“全员育人、全过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”新格局。构建浙江省政府和文化部共建体制,充分发挥文化部资源优势,支持学院办学,学院已与14所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起并成立了“中国—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”,率先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。
教育党代表于吉红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,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、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,博士生导师
教育心声
科研路上的女院士
学生眼中的好老师
当选院士之后,她依然如故的忘我工作,甚至比以往更加的投入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她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致力于高效催化材料的材料基因组研究;面向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,她肩负起“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”负责人的重任,致力于在更高水平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。
作为科研工作者,她始终不忘初心,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奋力前行,并取得了累累硕果。2016年,她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机制,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性学术期刊《科学》上。这一发现不仅使人们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新认识,而且为石油化学工业上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材料的高效、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线。
作为一线教师,她始终将传道授业、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。她坚信扎实的本科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之根。无论多么繁忙,她都会按时出现在教学课堂。有一次,她从国外开会回来,直接从机场赶往教室,从晚上六点半开始给学生们上两个小时的课。在课堂上,她注重将国际最新的科学前沿发展融入到本科生教学,努力践行着学生求知路上领航人的职责。
黑龙江党代表仲威平
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教师。
教育心声
天上下刀子
我也要给孩子们上课
“天上下刀子,我也要去给孩子们上课。”这是仲威平的承诺。为了这个承诺,在村小教学的二十多年里,无论是狂风暴雪,还是大雨滂沱,她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去给孩子们上课。由于条件过于艰苦,她患上了许多疾病。
2003年仲威平查出患有妇科囊肿病,病情严重时,每一次发作,都让她非常痛苦,痛得撑不住了,她就一边讲课,一边打着点滴。但哪怕声音沙哑,哪怕浑身无力,哪怕痛得拿粉笔的手都在发抖,她也依然坚持着。每到这个时候,学生都会哭着说:“老师,休息休息吧。”为了不影响他们上课,仲威平总是摸着他们的头,轻声地安慰他们。她一直坚持了四年,直到2007年的12月,孩子们放假了她才做了手术,五年之后,又做了第二次大手术。医生说她是宁要学生不要命的人,她却总是笑着:“我的学生就是我的生命”。
教育党代表黄俊琼
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
教育心声
当乡村老师也是其乐无穷
黄俊琼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,所以她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农村的孩子多么渴望知识,多么想走出大山。她一毕业就回到自己的家乡——镇远县江古乡山背村小学教书。扎根农村教育25年,三尺讲台、一块黑板、一支粉笔,就是她书写人生的天地。
她在工作中总是以身作则,做学生的表率,关心爱护学生,特别关爱留守儿童,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,经常与他们交流、谈心。无论好学生还是后进生,或是困难学生,她都一样爱他们,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经常掏钱给困难学生买学习用品,生病了带他们看病,利用星期日去家访了解学生,让他们享受到爱的阳光。同时,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,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平常,她基本上是放下饭碗、直奔教室,发现问题、及时处理,注意观察学生的丝毫变化,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。
回首25年来的工作历程,充满了酸甜苦辣,但她总说,“献身山区教育,我无怨无悔!”
决教育党代表刘成章
河南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
教育寄语
高中校长的“二次创业”
2008年8月接任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后,刘成章带领学校新一届党委会响亮地提出了“二次创业,做强做大”的发展理念,用“全省一流,全国知名”的办学目标促进学校发展。
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,他坚持“系统优化提质量,以人为本促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用不断地自我加压和创新,给老师们前行的动力;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,让每个孩子一步步走近目标、实现梦想。
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他在干部转作风、教师强业务、学生提素养等方面下功夫、想办法、做文章。自己模范带头,把几年来郸城县人民政府奖励给他的“高考突出贡献奖”奖金共50万元都捐助给了学校师生员工。在教师强业务上,他通过座谈会、结对子、走访调研、谈话谈心等方式,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,着力解教师工作、生活中的问题,为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、科研创造良好条件。在学生提素养上,他秉承“人人都是人才”的教育教学理念,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娱活动,关注学生成长,发展学生特长,增强学生综合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