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00-2890

华文众合智慧书法教室-线上买球平台

时间:2021-05-27来源:华文众合
       西漠,月光清寒,远处的草甸和黄沙让夜空变得朦胧乳白,显得格外死寂。安静,安静得只有风声,白天里显得毫无生机的枯草藤在夜里,也似张牙舞爪的蛮兵。
 
       枯草藤是前哨的燃料,它易燃易得,附近哨岗的士兵用柴刀砍下再用马驮回,可以在夜里做取暖的柴薪。这座哨岗还很新,是几年前朝中大将高仙芝为征讨怛罗斯设立的,门前有马厩和指明的纸灯,黯淡的灯光从白纸灯笼里轻轻摇出,显示出还有人驻守的生气。
 
 
 
       哨岗虚掩的柴门被一只手缓缓推开,嘎吱声惊动了屋内的人。
 
       “谁?”
       “我。”
 
       来人是一个穿着布靴的沉稳汉子,戈壁的日晒让男人的皮肤变得粗糙而黝黑,不大的个头被布甲包得严实,几分英武的神彩却难掩忧色。汉子将腰间的环首刀解下,掸了掸身上的沙粒,顺便弯下腰吹灭了手上的提灯便自顾地坐下了。
 
 
 
        铺板上的老兵翻过身继续睡去,男人却继续坐在桌前着,木桌上油灯已经烧干,隔着窗看着月,月光似细纱,卷着风中的沙尘簌簌作响,男人举起陶瓦小碗,将水浆一饮而尽。
 
       这眉眼间有郁结之气的男人,是五年前从长安来的通判,营中传他与将官不合,故将官贬谪他监管亭岗。
 
       岑参,虽说是名门之后,却无奈落花无情,家道中落至此。
 

 
 
       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
 
       心有社稷,欲报家国,光复门庭的满腔豪情却如镜中花,水中月,随款款涟漪渐渐消逝。离开长安,他来到了西塞,看到了长河落日,听到了羌笛胡语,疲惫了宦海沉浮。但他一直选择隐忍,因为他在等待机会,一个能被启用的机会。
 
 
 
       唐天宝末年,平卢、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悍然起兵,百年未有战事的中原突遭变声不测。山河破碎,流民四起,荒壁野陌,流血漂橹,从幽云到淮浙,无不兵戎处处,民不聊生,可谓:干戈碍乡国,豺虎满城堡,村落皆无人,萧条空桑枣。远在西漠的岑参,也就于此时接到朝廷调令,入蜀任嘉州刺史。
 
       戍边多年,来到嘉州,本有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,岑参却发现此处竟不过为另一死潭。安史之乱的祸事初定,高原上的吐蕃却已兵抵川蜀,战事已然绵延,曾经扬一益二的繁荣景象不在,天府之国也沦至凋敝。郭英乂、崔旰这二官军将领为辖制川蜀之权位而刀戈相向,名为嘉州刺史的岑参却若鱼肉,正如虚弱的唐帝国一样,叛军如织、盗贼网密而束手无策。
 
 
 
       或许是多年边塞的磨砺,又或许是出身明相之后,无论身处何等患难境地,岑参永远是斗志昂扬,高昂不羁的精神像极了天山下的高寒白莲,永远绽放着属于自己的花骨朵。岑参任嘉州刺史内,多率乡民击退寇匪,开耕续织,恢复民力。但无奈于人烟凋零,无人可用而力不从心。在叛军的挤兑和现实的打击下,岑参无奈退出了尚未泼洒出壮阔远志的仕途。
 
       早年迷进退,晚节悟行藏。他日能相访,嵩南旧草堂。
 
       怀着对人生匆匆的遗憾,昂仰着对命运不屈的脖颈,回想着边塞天山雪、瀚海冰的奇景,幻想着策马平天下,荣登凌霄阁的心志,心力交瘁的岑参还是倒在了公元769年的寒风中。
 
 
 
       岑参工诗,长于七言歌行,对边塞风光,军旅生活,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,与高适并称“高岑”,边塞诗尤多佳作。岑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,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,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,生动地表现出来,境界空前开阔,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,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,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,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       南宋严羽亦谓之有言:高岑之诗悲壮,读之使人感慨。
 
       岑参善书精于草隶且奏章文檄,其字形如狂风卷石有奇魄气势,笔尖有如黄沙入天大气磅礴又一气呵成。饱览塞外火山云、天山雪之景致,蕴养出岑参书法的果绝雄浑,然其多年的诗书修养,也让岑参在勾折的字里行间有温婉之妙,狂放婉约有如一体,放收自然,令人动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