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00-2890

华文众合智慧书法教室-线上买球平台

时间:2021-04-19来源:华文众合
       元和十年(815年),朝廷开始需要有一些栋梁之材,唐宪宗下诏刘禹锡和柳宗元回京。
       农历二月,长安城内桃花盛开,玄都观自是观景尚佳之地,刘禹锡遂与柳宗元等人相约至此。
       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尽是些达官显贵,更不乏阿谀奉承又无半点才学之人,刘禹锡一路无趣。这里与朗州的清净豁达可如何相比?于是吟到:
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花看回。
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       闻此诗,朝中官吏咬牙切齿,十年跌宕沉浮,竟磨不平这小小朗州司马的伶俐齿牙。
 
刘禹锡一生坦荡清风
       朗州司马刘禹锡得调回京不过朝露之间,不畏权贵的“本性”却又“暴露无遗”,此次,刘禹锡还是没有选择低头,贬谪之间仿佛又是一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云游,但刘禹锡其实是有顾虑的。
       刘禹锡此次被贬播州,谪放之旅本无考要,但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,此番跋山涉水往烟瘴之地,有攸关性命之虞。此间波折,刘禹锡即在思量之间,也在思量之外,深谙好友习性的柳宗元托请旧友上奏朝廷,以播易柳,愿替刘禹锡前赴播州。
 
刘禹锡与密友柳宗元
       二王八司马风波已过,永贞以后,国势凋敝,正当起人用人之时。刘柳二人有才气,又有朝中诸多同僚请谏,碍于大势,刘禹锡改谪连州,柳宗元则谪柳州。
洞庭湖畔,湘江水前,刘柳情若莫逆罢手言别。
 
刘禹锡与一生挚友柳宗元造就一段文坛佳话 
望柳难掩愁思,刘禹锡畅然扶手赠诗:
二十年来万事同,今朝歧路忽西东。
皇恩若许归田去,岁晚当为邻舍翁。
悠悠江水东流去,望着帆影渐行远,本尚豁达的刘禹锡也难掩伤痛。
此别,难再得见。
秋风拂面,凄凄。奈何英雄生豪气,只言秋日胜春朝。
 
初见,同登进士
       年方十九,文采出众,文墨俱佳,刘禹锡得荐赏北上游学洛阳、长安,前途豁达,不可限量,特往京中赴进士科举。
       年方二十,饱读诗书,出身名门,柳宗元被举乡贡,蒙祖上荫德,被召至京中考察,亦往京中赴进士科举。
 
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
二人因科考结缘,互为赏识,志同道合,相称友兄。竟未想一朝同登进士,遂引为知己。
同登进士,同朝为官。

共难,革命友谊
       当世时,朝政多有积弊。财政沉冗,机构臃肿,政令不通,如此以往,国将不国。太子太傅王叔文欲广揽贤才,除弊利政,刘柳二人同任监察官司,虽前途光明,但为挽大厦之将倾,决意共纾国难,参与永贞革新。
 
       唐顺宗即位后,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,史称"永贞革新"
       革新者,革旧创新者也。大凡革旧无不有流血牺牲,刘柳二人在与鲜血、死亡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战友情谊。
革新如滔滔火焰席卷朝野上下,但止步于改革的激进与领导者王叔文的平庸,旧党卷土而来,永贞革新在持续一百四十六日后宣告彻底失败。刘柳二人在拒绝了旧党的招揽,携手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。


飘零,相视莫逆
       至此之后,刘柳二人多次迁、贬,如叶孤舟宦海沉浮。
       二人飘零东西,却情亦弥坚。自“以播易柳”后,刘柳多有书信抵达,刘禹锡心性豁达,而柳宗元多愁善感,刘禹锡对好友多有慰籍,但无奈疾锢缠身,公元820年,四十七岁的柳宗元与世长辞,辞世前,柳宗元将年幼子女遗书托付给了刘禹锡,刘禹锡得此事“如得狂病”。为替好友证明,刘禹锡整理柳宗元遗稿,刊行文集,成就柳宗元文名。
又是一年,刘禹锡得赦,独自回到了长安。没有愤慨,也没有忧思,依旧是那副不侍权贵的清骨。
 
唐·柳宗元著 刘禹锡编 柳河东集
 
半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。
种桃道士何归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
还是那玄都观,原来作诗者,还是那位书生意气的孤客文豪刘禹锡。
       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  称。代表作品有《乌衣巷》、《秋词》、《竹枝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杨柳枝词九首•其一》、《西塞山怀古》、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等。
       刘禹锡自幼天资聪颖,敏而好学,精通诸子百家,诗文辞赋。他刻苦读书,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,他写诗到:“闻说功名事,依前惜寸阴”。他深知才华必须是真材实料,所以学起习来简直不要命,不管走到哪都随身携带笔记本和铅笔头,见到擅长诗词的文化人就紧跟其后,问东问西,是典型的“比别人聪明还比别人努力”的超级学霸一枚。
       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密友,他们经常往来唱和,柳宗元曾经送刘禹锡叠石砚,而且他们还拜皇甫阅为书法老师,共同学习书法。
(横屏观看)
 
刘禹锡《礼记·大学》书法赏析
       写下千古名篇《陋室铭》的刘禹锡,“身居陋室,仍不改其高洁”之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。而以《陋室铭》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从古至今层出不穷。
 
文徵明行书《陋室铭》
 
祝枝山草书《陋室铭》
 
赵孟頫行书《陋室铭》
       刘禹锡曾提出书法“六博之上、文学之下”的观点,使书法艺术逐渐成为文人知识阶层的一种“雅玩”,成为表现文人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学问修养及性情趣味的一种艺术形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