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800-2890

华文众合智慧书法教室-线上买球平台

时间:2020-12-10来源:华文众合
       秦军善战而骁勇,昔始皇帝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震四海。春秋战国500余年,秦军扫六合一匡寰宇,兵强马壮,其势锐不可当,大一统伟业幸于秦先王奋六世之余烈,功业得成则幸于商君、程邈等若能臣,白起、王翦等若虎将。
       商君变法,秦国得以富强,程邈推隶,政令得以通达。
       先秦前,周室广封侯起王业,后铁具广于用,公天下渐化私天下,公田贫瘠,而私田肥矣,王国之基动摇,宗室有名无实,大厦亦为之将倾。自周平王东迁,诸侯皆有图霸之心,四海之内,率土之滨,再不为王臣。
       礼崩乐坏,国将不国,诸侯不尊周,行字不守一。
       秦虽灭六国,然字体不同,政令难于通达,秦相李斯设篆书为天下文字,然篆体难书,有碍施行,程邈出,隶书现。
       程邈者,秦国“仓颉”也,好书者众矣,而程邈独传者,一也。
       程邈初为秦国小吏,因改化篆书、推创隶书而受秦庭用。
       字,或形声,或象形,犹在蔡伦造纸前,字多刻于简、碑,篆体繁复,刻之犹为艰难,且不易于传学。程邈据篆书之形、声,化繁为简,大胆删古推隶,极利政令通畅,益于天下归秦。故人云,隶书者,篆之捷也。
       程邈创隶,虽未彻底条涤篆体之形体,有篆体形貌,但其字形多呈宽扁,横画长而竖画短,讲究“蚕头燕尾”、“一波三折”,由篆书转隶书,又称之为“隶变”,字形之构化简,更改篆书书写习惯,为“隶变”。而“隶变”之核心,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而论,既为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应运而生。
▲隶书
       隶变,是汉文字书法艺术的重要划分界限。隶变,也不仅于程邈之创伊始,而是深深刻印在汉文字发展历史长河之中。
程邈(生卒年不详),字元岑。中国古文字改革家,秦下杜县(在今西安市南郊杜城村)人。当秦朝初建立时,他任本县抄写公文的狱隶,长于书写大篆。
▲程邈像
 
       秦统一六国之后,文字尚不一致,“语言异声,文字异形”。始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制,下令统一法令、统一度量衡的同时,命丞相李斯对文字进行整顿。李斯对当时的大篆字进行了简化和改进,称为小篆,颁布使用。
 
       程邈喜欢研究文字,很快就能熟练地书写小篆。但因为公文繁多,小篆书写起来仍很费时费力,程邈就有志于对小篆字进行改革。后因犯法,被关押云阳狱中。他在狱中除从事劳役之外,就是专心研究自己所收集的比较简易的文字素材,和小篆字加以对比,进行修改。经过他一番苦心钻研,终于整理出三千多个比小篆字简易的新型文字。程邈将自己所改革的新文字上奏秦始皇,始皇非常赞赏,批准先在隶人中使用,并将这批文字取名“隶书”。程邈改革文字有功,被释放出狱,担任了御史。
 
       中国古文字由篆书演变到隶书,是一次重大的进步,史称“隶变”。这种隶字,以横、竖、点、撇、捺的运笔方法取代了篆书绘图式的圆转笔法,容易学,写起来简便,并开辟了文字改革的道路。程邈所整理出来的这批隶字,比较接近于篆书形迹,称为“古隶”或“秦隶”。
 
       汉承秦制后,隶书得到空前的发展,直至东汉达到顶峰。早期的秦汉竹简上,有些隶字呈现竖长之形,并多见极度夸张的长竖。随着后期宽广书写材料的普及,隶书则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方扁的态势,横画及捺画出现装饰性的波磔、蚕头燕尾等。
 
       有意思的是,汉代使用的小篆,竟然也受隶变的影响发生体态上的变化。如东汉的《袁安碑》《祀三公山碑》等,笔画多有提按变化,若篆若隶,字势雄伟,整体结构呈现出宽博方正的形态。
       在隶变发生的基础上,章草、今草、楷书和行书等其它书体随之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,发展为今天多元化的现代文字系统。
 
       而在网络时代的今天,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,键盘上“敲字如飞”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。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态,提笔后无法正确写出具体的部首结构。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。
       数字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,我们千万不能因提笔忘字而远离时代的信息革命。我们要以积极、审慎、理性的态度顺应数字化态势,辨明原委,寻求守望与共享汉字的方法。
 
       书法因汉字而产生,汉字又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绎而更加精彩。在顺应数字化态势的同时,我们不能丢掉蕴涵着民族精神的书法艺术。在传播中国书法这件事上,华文众合怀着百分百的赤诚与决心去探索和创新,真正做到「传统与科技融合,而不摒弃传统」,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科技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,向世界传达中国价值,共享中国智慧!